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:「牙套和植牙可以一起做嗎?」當牙齒又缺又亂時,矯正與植牙的順序就變得格外重要,不只影響治療時間,也會左右最終的咬合與外觀效果。
本篇透過遠傳盛傳牙醫,帶你完整解析牙套與植牙的搭配方式、治療先後順序建議,以及不同情況下的實用做法,讓你在規劃療程前不再迷惘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什麼是牙套植牙?
所謂「牙套植牙」,其實是指在同一位患者口內,需同時進行牙齒矯正與人工植牙的治療計畫。
牙套,也就是矯正治療,是為了排列整齊的牙齒與調整正確咬合,改善美觀與功能;而植牙則是用人工植體取代缺牙部位的牙根,恢復咀嚼力與牙列完整性。
當患者既有牙齒排列不整,又有缺牙情況時,就可能需要同時考量這兩種治療的搭配與順序。
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與時間點,是影響最終療效與穩定度的關鍵。
哪些情況會需要同時做牙套與植牙?

矯正與植牙同時進行的情況並不少見,尤其在以下幾種狀況中更為常見:
- 咬合不正又缺牙:例如下顎前突或深咬同時伴隨缺牙,若直接植牙可能導致咬合無法對位,需先矯正調整牙齒位置與咬合關係。
- 缺牙導致鄰牙傾倒或移位:牙齒缺損若長期未處理,周邊牙齒可能傾斜、位移甚至咬合亂掉,這時需要矯正先排整齊,再補回缺牙空間做植牙。
- 牙齒排列擁擠,需拔牙+植牙:有些矯正計畫會因空間限制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,若是重要咬合區(如大臼齒)則需後續以植牙恢復功能。
- 牙根狀況不佳需拔除後處理:如某些牙齒結構已無法保留,醫師可能建議先拔除再安排矯正與植牙交錯進行。
這些情況都需由牙醫根據患者整體口腔狀況,量身規劃矯正與植牙的時機與方式。
先植牙還是先矯正?醫師如何判斷治療順序?
在牙套與植牙需要一起規劃時,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:到底要先植牙還是先矯正?這並不是固定答案,而是依據個人牙齒與咬合狀況來決定。
正確的順序不只影響整體美觀與功能,更關係到療程效率與植牙成功率。
影響植牙矯正順序的三大關鍵因素
- 咬合狀況:若咬合錯亂或牙齒錯位明顯,通常會建議先矯正調整牙齒位置與咬合,再進行植牙,確保人工牙根植入的位置精準。
- 缺牙位置與數量:如果缺牙位置正好是牙齒移動需要經過的區域(例如前牙或小臼齒間),通常會先矯正,再植牙。反之,若缺牙區不影響矯正力的施作,有時也可先植牙。
- 牙齒排列空間是否足夠:植牙需要一定的空間與角度,若牙齒擁擠、傾斜,會先矯正排整齊,才能讓植牙位置準確、避免失敗或植體壓力不均。
常見案例解析:哪些情況先矯正、哪些情況先植牙?
- 案例一|下排缺牙 + 上排牙齒亂:若缺牙處不影響上排矯正,可同步進行;但若咬合錯位明顯,需先矯正再補牙。
- 案例二|缺牙處牙齒傾斜擠壓空間:這類常見於大臼齒區,需先用牙套拉正傾倒的牙齒,再植牙補回正確空間。
- 案例三|全口重建需多顆植牙:會先進行全口矯正規劃,確保植體植入的方向與咬合點位正確,再分階段補上植牙。
- 案例四|美觀區(門牙)單顆缺牙:若排列與咬合皆穩定,有時會先植牙再微調矯正,尤其是針對中高齡患者,兼顧美觀與時間。
醫師會根據每位患者的條件、X光片與斷層影像,擬定個別化療程,才能兼顧美觀、功能與長期穩定性。
需要牙套植牙的患者,建議選擇同時具備矯正與植牙經驗的團隊診所,更能掌握整體規劃節奏。
若已經植牙還能矯正嗎?

很多人擔心:「我已經植牙了,還能再戴牙套矯正嗎?」其實答案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要由醫師評估整體狀況,並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。
植牙後的人工牙根(植體)是固定在骨頭裡的,不像天然牙齒可以透過矯正移動位置。
因此,已植牙的部位無法再被矯正移動,但周圍的天然牙齒仍然可以配合戴牙套做排列與調整。
臨床上常見的處理方式是:
- 以植牙區作為支點,帶動其他牙齒移動
- 避開植牙區設計矯正線與拉力方向
- 先評估是否會影響咬合,必要時以牙冠調整齒形
若未來仍有矯正需求,建議在植牙前先與遠傳盛傳牙醫溝通整體規劃,避免未來咬合不合、排列受限等問題。
已植牙者想做矯正並非不可,但更需要有經驗的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與設計。
矯正與植牙搭配時,會遇到哪些挑戰?
當矯正與植牙需同時進行時,雖然最終效果理想,但療程過程中仍可能遇到一些技術與計畫上的挑戰。以下是兩個最常見的問題與處理方式:
植牙區無牙可掛矯正器怎麼辦?
在缺牙區進行矯正時,常常會遇到「沒有牙齒可裝矯正器」的情況。這時,醫師會採用以下替代方式:
- 骨釘輔助矯正:在牙槽骨適當位置植入小型「迷你骨釘」,作為矯正牽引的固定點,幫助拉動其他牙齒,調整牙列與咬合。
- 利用鄰近牙齒設計特殊支架:以特製矯正裝置或環形牽引方式,讓力量能繞過缺牙處發揮作用。
- 暫時戴活動式假牙或輔助裝置:維持空間、避免牙齒位移,等到矯正結束再安排正式植牙。
牙齒位移與植體角度可能產生的衝突
植牙是一個不可逆的步驟,一旦植體植入、固定,位置與角度就無法再調整,因此若牙齒矯正尚未完成就先植牙,很可能造成以下問題:
- 植體與咬合方向不符:未經矯正就植牙,可能造成咬合點偏移、磨耗不均或植體過度受力。
- 牙齒移動方向受限:植體佔用空間,會干擾鄰牙移動,導致排列不齊或矯正效果打折。
- 美觀區植體角度不理想:門牙區若未調整好牙齒傾斜,就先植牙,可能會造成牙冠長短不一、角度怪異。
因此,專業醫師多會建議:確定牙齒排列與咬合穩定後,再安排植牙,以確保植體能在正確角度與空間中安裝,兼顧功能與美觀。
這也是為何「矯正與植牙治療順序規劃」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牙套植牙完整治療流程與時間規劃

若需要同時進行牙齒矯正與人工植牙,整體療程會比單一治療稍長,流程也更需要縝密規劃。為了幫助你掌握節奏,以下整理出牙套植牙的完整治療步驟與常見時間安排,讓你有心理準備也能配合醫師安排。
- 初診諮詢與口腔全檢
醫師會先評估牙齒排列、缺牙情形、牙周健康,並聽取患者需求,確認是否需要矯正搭配植牙。 - 斷層掃描與矯正規劃
透過全口X光、斷層掃描、數位模擬,精準掌握牙齒與骨頭條件。矯正醫師會根據結果擬定矯正計畫,並與植牙醫師討論植體未來的位置與空間保留方式。 - 開始矯正療程(如需)
若牙列需調整,會先開始戴牙套或隱形牙套,進行牙齒排列與咬合重建,過程中也可能搭配骨釘或暫時性假牙。 - 植牙區空間預備完成後,進行植牙手術
當植牙所需的空間與角度條件達成,醫師會安排植體植入。視情況可能先種植後觀察癒合3~6個月。 - 裝上牙冠與進行最後調整
植體整合成功後,製作牙冠並安裝,最後再視整體咬合微調矯正器,直到整體牙列與咬合完成。 - 拆牙套/結束治療,進入保養與追蹤階段
拆除矯正器後須戴維持器,並定期追蹤牙周與植牙穩定度。
平均療程時間要多久?
牙套植牙的整體療程長度會依個案而異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- 輕度矯正 + 單顆植牙:約需 6~12 個月
- 中度矯正 + 多顆植牙:約需 12~18 個月
- 全口矯正 + 全口植牙/全口重建:可能需 18~24 個月以上
影響療程時間的關鍵包括:
- 矯正難易度與牙齒移動距離
- 植牙位置是否需補骨或補肉
- 骨整合速度與身體復原狀況
- 是否分階段進行或同步處理
建議療程初期就與牙醫師充分溝通時程規劃,避免中途調整造成延誤,也能配合生活與工作安排,讓整個療程更順利。
牙套植牙費用怎麼算?
牙套與植牙各自都是大型療程,若需要搭配進行,整體費用會比單項治療高出許多,且會根據矯正方式、植牙難度、地區與診所等因素有所差異。以下是常見費用範圍,供你作為參考:
- 金屬矯正牙套:約 NT$60,000~100,000
(適合多數咬合與排列矯正,費用相對親民) - 自鎖式矯正/陶瓷牙套:約 NT$80,000~150,000
(美觀度較高,減少回診次數,費用略高) - 隱形牙套(如 Invisalign、隱適美):約 NT$120,000~250,000
(可拆式透明牙套,美觀度與舒適度高,價格較高) - 單顆植牙(含植體與牙冠):約 NT$60,000~100,000
(依植體品牌、是否補骨與使用牙冠材質等有所不同)
若療程中涉及補骨補肉、斷層掃描、臨時假牙、骨釘等,也會另外產生費用,建議在初期評估時就向診所索取完整費用說明與項目明細。
牙套植牙能否分階段付款?有保險或補助嗎?
多數診所可提供分期付款,尤其是金額較高的隱形矯正與植牙療程,可依療程階段分別付款,例如:
- 矯正器製作前先支付部分費用,之後按月或按次付款
- 植牙前期支付植體費用,牙冠製作時再付尾款
此外,部分診所也會協助申辦牙醫師公會的補助計畫(例如年滿65歲以上的缺牙患者),或可詢問是否有與特定信用卡或醫療貸款合作的分期無息方案。
至於保險方面,一般美容性矯正與植牙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,但若屬於醫療必要(如意外導致牙齒缺損),部分實支實付型保險或重大傷病保險可能申請部分理賠。
建議事前先與牙醫師與保險公司或業務確認清楚,才能避免產生落差與誤解。
如果有牙套植牙相關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
遠傳盛傳牙醫診所
地址:台南市善化區大成路298號
預約表單:點擊我